拼多多董事长陈磊:农业数字化能丰富消费者的“菜篮子” 鼓足农户的“钱袋子”
“中国有14亿人口,5亿多农民,20亿亩耕地,粮食产量6亿多吨。目前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程度还不高。但是在城市化、人口结构调整和数字化趋势下,在未来十年内,很多农民将退出农业生产。这一趋势会使中国农业走上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智能化的发展道路。我们看到这个发展趋势,看到了通过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让农产品‘产供销’向‘销供产’演进的路线,并投身其中。”今(25)日,在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主论坛上,拼多多董事长兼CEO陈磊发表演讲时谈到。
这是陈磊担任拼多多董事长后首次回到家乡福州参加公开活动。这次峰会以“激发数据要素新动能,开启数字中国新征程”为主题。陈磊从销、供、产三个层面分享了拼多多在数字农业方面的实践与思考,认为农产品供应链的变化正在引发农产品领域从“产供销”转向“销供产”模式的深刻变革。
拼多多披露的数据显示,在“农地云拼”模式的推动下,去年,该平台实现农产品上行2700亿元,规模同比翻倍,在电商行业中占比最高。此前,陈磊曾表示,要坚持把农业作为战略重点,将拼多多打造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零售平台。
作为福州人,陈磊表示,“今天我回到这里,可以说一解乡愁。但对于更多在外的游子,化解乡愁的路径是推动数字农业的发展,加快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脚步。”
数字化重塑农业价值链
农业是拼多多出发的地方,也是立足之本。
“过去的六年,拼多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农地云拼’模式,将分散的农业产能和分散的农产品需求在‘云端’拼在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的全国市场……让曾经不好卖的农产品,成为百姓餐桌上的‘香饽饽’,丰富了消费者的‘菜篮子’,鼓足了农户的‘钱袋子’。” 陈磊在演讲中讲道。
伴随“销”的改变,在“供”上,陈磊认为,农产品供应链是制约我国农产品上行的短板。中国果蔬类的流通损耗达到20-30%。
“目前,通过优化包装技术等方式,比如我非常喜欢的福建特产云霄枇杷、仙游度尾文旦柚等相对标准、易保存的生鲜农产品可以复用百货商品的供应链体系,但适用的品类不多。非标、易腐的生鲜农产品需要新的数字化供应链体系。”陈磊表示。
鉴于此,拼多多正以数字化为依托,在全国范围内持续重投入建设冷库、生鲜冷链物流体系等基础设施,建立适合于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体系,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损耗。
与此同时,“以销定产”的发展将推动农产品的品牌化和种植,采摘和拣选的标准化,从而带动了“产”的变化。比如,标准化的品质需求,结合5G和自动化技术的普及使得农产品自动化种植成为发展趋势。于是,拼多多发起“人工智能VS顶尖农人”草莓种植大赛,探索“算法种地”的可行性。而当消费者近年来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关心营养是否均衡,能否促进健康,拼多多希望通过农业科技对普通农产品有益的微量元素进行控制、标准化,使得消费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实现“食补”。
陈磊认为,中国领先的农业机械、人工智能、5G等技术已不同程度地应用于田间地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有望为全世界其他地区提供解决农业生产的方案,输出设备、技术、甚至于标准。”
稳健的继任者陈磊
这次演讲是陈磊担任拼多多董事长以来的首次公开亮相。此前,3月17日,黄峥发布2021年度致股东信,宣布卸任拼多多董事长。
相关履历显示,陈磊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家,拥有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曾获得世界奥林匹克信息比赛金牌等多项国际性竞赛奖项。
在美国求学期间,陈磊就热衷于通过计算机技术探究一些有意义的现实难题。
2008年学成归国后,陈磊与同窗好友黄峥等人共同创立了多家科技公司,此后于2015年联合创立拼多多,并出任CTO。其间,陈磊基于“货找人”的理念,开创了“分布式AI”的技术模式,重新定义搜索,奠定了拼多多狂飙突进的底层算法。
陈磊不仅擅长技术,还坚持技术应当站位消费者。小程序诞生的2017年,拼多多在5月推出小程序,到双十一就做到了日活过千万,累计用户访问过亿。在微信公开课上分享经验时,陈磊谈到,“每次新浪潮来临时,很多人想的是如何引流;而另一些人想的则是如何在新环境中更好地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前者或许可以小成,但后者更有价值。”
去年7月,陈磊出任拼多多CEO,并在任期的第一个半年里交出了稳健有力的成绩单。财报数据显示,去年三季度,拼多多实现营收超过142亿元,同比增长89%;而去年四季度,该平台实现营收逾265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146%。
其间,陈磊进一步加大了新电商生态体系的技术和战略投资,并推出包括“多多买菜”在内的一系列创新业务,以推动农业从种植、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全链条变革,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
陈磊曾在履职CEO后的首次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拼多多将坚持致力于帮助农民赚得更多,帮助消费者节省更多,通过在技术和运营方面的知识积累,使农业价值链更加高效,以实现“普惠”的目标。
(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