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感知、会思考、有温度 这是智慧城市的“心跳”
入冬以来,为确保极寒天气下天然气的安全稳定供应,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芜湖分公司党支部书记李春娟和同事们24小时紧张待命,一点不敢松懈。

可感知、会思考、有温度 这是智慧城市的“心跳”

来源:新华社2021-02-02

新华社讯(记者 王菲 曹力)入冬以来,为确保极寒天气下天然气的安全稳定供应,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芜湖分公司党支部书记李春娟和同事们24小时紧张待命,一点不敢松懈。

“通过物联传感设备远程监控管道安全,实时感知管道内压力变化,大数据智能分析发现故障,系统会自动报警,极大减轻了我们的安全生产压力,有助于保障市民温暖过冬。”李春娟说。

数据融通共享、科技创新赋能、智慧网格联动,中国快速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让城市成为可感知、会思考、有温度的“智慧生命体”。

819.5公里燃气管网、714.1公里供水管道、254公里排水管网、201.5公里热力管网、58.51公里地下综合管廊……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的电子大屏上,合肥市密如蛛网的城市地下管线被以不同颜色标注,呈现出城市脉动的曲线。

依托覆盖全市2000多公里地下管网的上万套物联网传感设施,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城市的“心跳”在这里被实时感知、监测和分析。

随着城市建设更新步伐的加快,“藏”在城市地下空间的管网设施越来越复杂,这些“隐秘”的基础设施关联着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一点点“不起眼”的风险隐患,都足以威胁到整座城市的安全。

“系统24小时严密监测,每天采集分析500多亿条数据,自动排查不同级别的安全隐患,向相关部门发送预警。”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汪振强说,监测中心与合肥全市20多个部门、企业实现数据共享,对城市安全进行整体监测、动态感知、实时预警和部门联动,全天候守护城市“生命线”。

从数字化、智能化再到智慧化,善解人意的“城市大脑”,离不开发达的“神经系统”。

在安徽,由江淮大数据中心省级总平台、行业部门分平台和地市子平台构成“城市大脑”的网状“神经系统”,来自社会治理、经济运行、公用事业服务等各领域的海量数据,在这里分门别类经过“清洗”加工,由分散变为交互共享,形成支撑“城市大脑”高速运转的“脑细胞”,赋能城市“智”理。

“全省政务数据已实现100%归集,经济数据和社会数据归集率分别达到94.98%、87.18%。我们逐步推动全社会数据有序开放共享,赋能‘城市大脑’,在养老、交通、旅游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场景应用,提高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安徽省数据资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上下班路上的交通拥堵,对都市有车族来说,堵车更“堵心”。

在今天的合肥市,基于交通大数据分析打造的城市交通“超脑”,可快速对路面车流量进行“思考”研判,实现交通信号智能调度,有效降低交通拥堵。交通部门数据显示,工作日高峰时段,合肥市内畅通路段比例提升约6%,15平方公里示范区范围内通行效率提升10%。

从“多点开花”到“集中连片”,随着一座座数据“孤岛”的打通,数据在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之间共享、融通,瞄准现代城市痛点、难点的各种场景应用不断延伸、拓展、集成。

城市更智慧,生活更便捷,治理更精细。

一网通办、长三角无感漫游、电子证照互信互认……数据开放促进社会共治。在长三角地区,政企协同在创新应用中推动数字技术迭代发展,不断催生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协同描绘“数字中国”新蓝图。

“我们在长三角地区设立了多个研究院,围绕智慧城市群建设、跨区域政务服务、生态环保等场景需求加大研发投入。以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治理,让城市有速度更有温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政企解决方案副总裁徐建峰说。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可感知、会思考、有温度 这是智慧城市的“心跳”

2021-02-02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新华社讯(记者 王菲 曹力)入冬以来,为确保极寒天气下天然气的安全稳定供应,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芜湖分公司党支部书记李春娟和同事们24小时紧张待命,一点不敢松懈。

“通过物联传感设备远程监控管道安全,实时感知管道内压力变化,大数据智能分析发现故障,系统会自动报警,极大减轻了我们的安全生产压力,有助于保障市民温暖过冬。”李春娟说。

数据融通共享、科技创新赋能、智慧网格联动,中国快速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让城市成为可感知、会思考、有温度的“智慧生命体”。

819.5公里燃气管网、714.1公里供水管道、254公里排水管网、201.5公里热力管网、58.51公里地下综合管廊……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的电子大屏上,合肥市密如蛛网的城市地下管线被以不同颜色标注,呈现出城市脉动的曲线。

依托覆盖全市2000多公里地下管网的上万套物联网传感设施,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技术,城市的“心跳”在这里被实时感知、监测和分析。

随着城市建设更新步伐的加快,“藏”在城市地下空间的管网设施越来越复杂,这些“隐秘”的基础设施关联着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一点点“不起眼”的风险隐患,都足以威胁到整座城市的安全。

“系统24小时严密监测,每天采集分析500多亿条数据,自动排查不同级别的安全隐患,向相关部门发送预警。”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汪振强说,监测中心与合肥全市20多个部门、企业实现数据共享,对城市安全进行整体监测、动态感知、实时预警和部门联动,全天候守护城市“生命线”。

从数字化、智能化再到智慧化,善解人意的“城市大脑”,离不开发达的“神经系统”。

在安徽,由江淮大数据中心省级总平台、行业部门分平台和地市子平台构成“城市大脑”的网状“神经系统”,来自社会治理、经济运行、公用事业服务等各领域的海量数据,在这里分门别类经过“清洗”加工,由分散变为交互共享,形成支撑“城市大脑”高速运转的“脑细胞”,赋能城市“智”理。

“全省政务数据已实现100%归集,经济数据和社会数据归集率分别达到94.98%、87.18%。我们逐步推动全社会数据有序开放共享,赋能‘城市大脑’,在养老、交通、旅游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场景应用,提高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安徽省数据资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上下班路上的交通拥堵,对都市有车族来说,堵车更“堵心”。

在今天的合肥市,基于交通大数据分析打造的城市交通“超脑”,可快速对路面车流量进行“思考”研判,实现交通信号智能调度,有效降低交通拥堵。交通部门数据显示,工作日高峰时段,合肥市内畅通路段比例提升约6%,15平方公里示范区范围内通行效率提升10%。

从“多点开花”到“集中连片”,随着一座座数据“孤岛”的打通,数据在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之间共享、融通,瞄准现代城市痛点、难点的各种场景应用不断延伸、拓展、集成。

城市更智慧,生活更便捷,治理更精细。

一网通办、长三角无感漫游、电子证照互信互认……数据开放促进社会共治。在长三角地区,政企协同在创新应用中推动数字技术迭代发展,不断催生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协同描绘“数字中国”新蓝图。

“我们在长三角地区设立了多个研究院,围绕智慧城市群建设、跨区域政务服务、生态环保等场景需求加大研发投入。以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治理,让城市有速度更有温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政企解决方案副总裁徐建峰说。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燕宏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